|
道教常识100问,道教基本常识问题100,道教基本常识有哪些道教常识100问,道教基本常识问题100问有哪些?你还知道哪些道教常识?下面由鹿豹座带大家一起探究道教常识,详细为您答疑解惑。 一.什么是道德? 道,上古称为“造化”。所谓道,就是造就天地,化生万物的根本。一切有形之物,都是在遵循着道的规则生存、成长、发展、消亡。道虽然无形无象,无音无声,但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是道的示现。道,可以领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,可以获得却无法接触。《宗玄先生玄纲论》中说:“一切众生,皆含道性。”就是说:一切有情有性的生物,都可以籍着 道,进入长生不死之圣域。
《道教义枢·道德义》称:“道德一体,而其二义,一而不一,二而不二”。德,也是 道的一部分。《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》中说:“道之在我之为德。”也就是说,道,在我们身上的体现,就称为“德”。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,才能称得上“有道之士。”因此,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一体,只有功满德就,才能与道合真。
二.道教的源流是什么? 自鸿蒙初辟,万物生成。元始天尊始传道法于世间,薪火相传,亿劫不断。上古之时,黄帝访崆峒问道于广成子,后乘龙飞升,此为道法初显於神州。此后口耳相传,于周时老子西出函谷关时,著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传于尹喜,道法之论述始见于文字。汉时太上降于蜀中鹤鸣山,传道法与张陵并赐天师位,张天师为度化众生,广布道法,遂立盟威之道,设二十四治以化万民,由此道教组织正式成立。后世道教学者们遂以黄帝为道教始祖,老子为道祖,张天师为教主,称为“道教三祖”。(此说并不代表道教内部认知)
现在的一些道教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的开始,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,这个论点是错误的。天师立教之时,佛教刚传入中国,还未成立教团,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发展(见《后汉书》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事),何来道教团体的成立是受佛教的影响呢?作为正信的道教弟子应该明了此事。
三.宇宙万物是从何而来? 据《云笈七签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》记载:起初宇宙混沌未开,大道化生元始天尊,天尊经历混沌、延康、赤明、龙汉、开皇等五大劫运,广化十方,立教度人。后来,太上老君开辟天地,化名为盘古真人;经过洪元、太初、太素、太始、太极五大时期,轻清上浮、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;又由玄元始三炁,化生三天。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、毫毛化为星辰、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,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、呼吸之气化为风云、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,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、头发化为草木……由此,阴气上升、阳气下降,万物生成、人伦兴远。
就道教理论上来说,在混沌无极的状态下,大道分化,生成宇宙。(道生一)道气分化为阴阳二气形成天地(一生二),阴阳交合而生成“和炁”,所谓“冲气以为和”(二生三),万物就从这“中和之气”之中生长发展。(三生万物)。道教的宇宙万物生成理论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研究。
四.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吗? 《云笈七签》卷三《道教本始部》记载:上古有道而无教。因为上古之时,人皆乐善,民风淳朴,既有道而无须教化。三皇五帝以来,世风日下,道德渐坏,是故元始天尊于九天之上演说无上道法,下界则伏羲、神农、黄帝等圣人受河洛之图、六甲之符,开化世人,普度群生。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,礼崩乐坏,生灵涂炭。燕、齐等国,多有方仙道士以不死之药蛊惑君王,入海求仙。又如吴王夫差,不听忠臣劝谏,强行入名山,开石室取《灵宝五符经》,本想延长他的国祚,哪知天不佑无道之君,吴国终究灭亡。(详见《太上灵宝五符序》)所以在这外道横行,真道不显的时期,太上老君哀悯世间生灵,故显第八十一次化身,下降凡间为老子,著《道德经》五千文,阐扬道教清静无为之旨,收徒传道,化度愚迷,后世称之为道家。 所以,道家和道教并无分别,道家是道教的一种度世方式,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,乃是天尊兴方便意,化度众生的一个做法。
五.什么是道历? 道历,本是指元始天尊开劫度人所用的年号,如延康、赤明、龙汉、开皇等,每一劫运相距甚远。据《云笈七签 开辟劫运部》记载:星斗运度,九天为一轮,三百六十轮为一周。三千六百周为一小劫,九千九百周为一大劫。每至劫运将终,则天下灾难频发,妖魔横行,生灵涂炭。元始天尊将于此时再出灵文,以保制劫运,安镇天地,救护生灵。后来道历演化成为道教专用的纪年方式。是按照我国夏历为准,用六十甲子纪年。推算的方法,是由黄帝纪元(西元前2697年)开始,迄今(西元2011年)道历为4708年(因为没有“公元〇年”的说法,所以在加上西元纪年的基础上要减掉一年)。但在道教斋醮道场中,所用的表奏文牒等,则都书以天运甲子之岁,因是对神明上章拜表,所以不用道历纪年。
六.道教经文是怎样成书的? 起初,天地未分,混沌无极,大道本无可言说。劫终劫始,太上元始天尊便敷演经文,安镇天地,保护人民,谓之“开劫度人”。道经中记载:道家经诰,起自三元。经文由玄、元、始三种自然真炁(气)凝结交缠成字,故又称“龙章凤篆”,黄金为文,白玉为简,天真皇人执笔抄录。秘藏在诸天之上,七宝玄台。若天下有道,则由仙真降授于世间,若天下无道,则经文隐在天宫,静待有缘。(详见《云笈七签》卷三《道教本始部》) 此外,道教各派祖师真人对经文的注解、阐述,包括各派祖师本人的著述,以及先秦百家的著作、名山宫观的图志、各种道教碑铭,大多数也都被收入《道藏》中,也是道教经文的一部分。
七.道教经文是怎样分类的? 道教的经文典籍浩如烟海,古时称“一切道经”或“道藏”,藏是宝藏的意思。据道经记载,道教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,共计一万八千多卷,各类经教因时代背景不同、众生根性不同,随其劫数,应运而生,流传下土。经文若不应在世间继续流传,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经文收回天宫。此后,历朝历代帝王都敕命编修过《道藏》,直到明朝万历年间,道藏经文经过重新整修,订为三洞、四辅、十二类,五千四百八十余卷经文。
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:洞真部元始天尊、洞玄部灵宝天尊、洞神部道德天尊。四辅为辅助三洞的经教:太玄、太平、太清、正一。三洞四辅又称为“七部”。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(四辅不分类),合为三十六部。即: 本文类,指道教的原本真文; 神符类,指龙章凤篆之文,灵迹符书之字; 玉诀类,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; 灵图类,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; 谱录类,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; 戒律类,指规戒科律书; 威仪类,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; 方法类,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; 众术类,指外丹炉火、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; 记传类,指神仙、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; 赞颂类,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; 表奏类,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、关文。
八.道教经文是怎样流传的? 总体划分,道教的经文主要分两种方式传授。 ①天真降授。由上界天真下降人间,传授修真之士。如东汉张道陵天师于鹤鸣山感太上老君下降,传授《五斗真经》及二十四品法箓。汉末葛玄祖师于天台山精思学道,感郁罗翘、光妙音、真定光(太上玄一三真人)降临,传授灵宝真经等。
②洞天福地藏匿。道教传经,不能妄授匪人,恐遭冥罚,故祖师成道之后,未遇其人传授,则将经籍藏之于名山大泽、洞天福地,遇有缘之人,自然得而修之。如东汉于吉在曲阳泉水中得古仙所藏之《太平青领书》。唐朝李荃于嵩山得晋朝寇谦之天师所藏之《黄帝阴符经》等。
九.如何对待扶乩造作的经文? “扶乩”,又称“飞鸾”。是道教独有的一种沟通天人的法术。法用一支桃笔,下铺一沙盘,法师登坛作法四十九天之后,桃笔不扶自动,在沙盘上写出字,旁边的抄录生随即将其抄录下来,这些乩文能够预知吉凶祸福。明清以后,道教逐渐衰微,飞鸾一术渐渐走向民间,不但一些儒生,甚至一些民间邪教如白莲教、弥勒教等也大肆藉助扶乩造作经文,造作的经文内容鄙俗不堪,并且宣扬末世论,佛、道、儒,三教合流。如《三期普度龙华真经》、《弥勒救苦真经》等。现今港台地区还很盛行扶乩,如台湾指南宫所造之《天堂游记》、《地狱游记》等书。其内容无非劝人为善,没有其他可供参研的价值。正信的道教弟子,对于这些后期扶乩造作的伪经道书应当摒弃之,将正统道教信仰发扬光大。
十.什么是三界? 道教三界有多种分法。有以天界、地界、人界作三界,这是以天、地、人三才作为三界。有以天界、地界、水界作三界,这是以天、地、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。也有以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作三界的说法,这种说法比较普遍,出自于《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。
欲界,是指有各种欲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;色界,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淡化,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(色,指各种有形物质,包括自己的身体)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;无色界,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消除,已经不靠任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。此三界众生,欲界和色界众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界,无色界众生则需要断除淫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够得生。色界比欲界寿命福报长久,无色界比色界寿命福报长久,但是福尽寿终,依旧落入轮回,沉沦苦海。三界再往上是四种民天,修道之人,得度为种民,则恶劫大难不侵,可以逍遥自在,与道长存。
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四种民天,共计三十二天。其上又有三清境,分别是大赤天、禹余天、清微天。三清天之上,又有大罗天。大罗天为最高境界。大罗天上有郁罗箫台,大通明殿。昊天玉皇上帝,治在大罗天上;元始天尊于大罗天中,敷化演教。
十一.天有多少层? 据道经记载,横竖纵广,十方世界之天共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重,这些天也有很多种分法,如三天、六天、九天等,各教派理论不同,各天的排列也不相同,如佛教二十八天是纵向排列,《度人经》记载的三十二天则是按照一定方位横向排列,所以有东方八天、西方八天、南方八天、北方八天的说法。三十二天,是螺旋式的上升的。依照《云笈七签天地部》的记载,天有三十六层,其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与佛教相同但名号不同。
第一欲界六天: 1、太皇黄曾天,2、太明玉完天,3清明何童天,4玄胎平育天,5元明文举天,6七曜摩夷天。 第二色界十八天: 7虚无越衡天,8太极蒙翳天,9赤明和阳天,10玄明恭华天,11曜明宗飘天,12竺落皇茄天,13虚明堂曜天,14观明端静天,15玄明恭庆天,16太焕极瑶天,17元载孔升天,18太安皇崖天,19显定极风天,20始黄孝芒天,21太黄翁重天,22无思江由天,23上揲阮乐天,24无极昙誓天。 第三无色界四天(佛教称之为“四禅天”): 25皓庭霄度天(初禅天须陀洹果),26渊通元洞天(二禅天斯陀含果),27翰宠妙成天(三禅天阿那含果),28秀乐禁上天(四禅天阿罗汉果)。
在二十八天之上,又有四层“种民之天”。(又称“圣弟子天”) 29太虚无上常融天,30太释玉隆腾胜天,31龙变梵度天,32太极濛翳贾奕天。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法门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。 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,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天、上清真境禹余之天、太清仙境大赤之天,分别由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宰,三清胜境,玉清境十二圣位,上清境十二真位,太清境十二仙位,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。 三清天之上名为大罗之天,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,胜境之极。《云笈七签》云:“三界之上,三灾所不及。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。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。元始天尊居其中,施化敷教。”此天没有主宰,只有清静真一之道气弥漫诸天,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。《度人经》有云:“三界之上,眇眇大罗,上无色根,云层峨峨。”
十二.天堂地狱是什么概念? 天堂地狱有很多种。三界之内的二十八重天,众生去恶、积善、种福、断欲,可以往生其天宫,随其功行,各由三官五帝分配托生。但三界之中,轮回不断,众生多为气数所制,天命所困。所以道教修持力求“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。”三界之外的四种民天、三清天,都是了生脱死,不落轮回的胜境,只要努力修持,任何人都可以达到。此外,还有十洲三岛、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、七十二福地、以及十方灵宝天尊所主的十方净土、九星真君所主的九霄之天,众生各随其修持功行,往生净土天宫,超凌三界,了脱轮回,逍遥快乐。
地狱则有四层血湖地狱、九层九幽地狱、十八层泰山地狱、二十四层酆都地狱、三十六层女青地狱等等。地狱专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,各狱皆有狱主鬼王掌管,日夜受苦,千万亿劫,不闻水饭之名,纵得仙真救度,脱离地狱,犹堕CHU生、饿鬼道中,痛苦不堪。一失人身,万劫难复。所以我们要珍惜此生得获人身,得生中华,得闻正法,及早修行学道,脱离苦海,了道成真。
十三.随缘是随波逐流的表现吗? 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道法自然。”随缘,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。顺应自然,而不是随波逐流。因为弱者随缘是由于无法改变外境,以致受到外缘牵缠,不得自在;强者随缘,是肆意妄为,受自身内缘欲望所控制,一旦遭受打击,将一败涂地。只有智者能够制己之内缘,同时灵活应对外缘。因为在自然变易中含有恒常不变的东西,不变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场和原则。只有站定立场,抱定原则,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措施,就不会被环境所迷惑、污染,反而会处处逢源,将任何环境都转化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境。所谓“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”善于随缘的人,总会在人生处境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十四.知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? 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”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是要人们有适可而止的精神,而并不是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、固步自封的表现。正因为知足,才懂得得到有多么的不容易;正因为知止,才知道适可而止是为了以后的发展铺下道路。
理性的进取应当以知足的心态去制约内心的贪欲,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咎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。”不知足,往往导致人们违背自然法则去得到贪欲的短暂满足,而更大的灾害隐藏在背后。如同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,大肆破坏森林植被、过度开采矿藏势必会令资源极度匮乏,从而引发各种灾难,这也正是没有适可而止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而造成的。所以老子说:“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
十五.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? 《学道七戒》第一戒,就是切忌拘泥于无为。盲目地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,什么都不管,这是大错特错的!无为是一种目的,一种境界,很多人将其曲解为过程。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常无为而无不为。”但只有通过有为的过程,才能达到无为的妙境。不要忘了,老子说“无为”,但是还说过“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
道教的“无为”,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要人们凡事须“顺天之时,随地之性,因人之心”,应该努力学习,积极进取,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,善于处理人际关系,不妄作,不肆意妄为。而是应该以“道”行事,处世立命,谨身慎行,朴素节俭,从而达到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境界。
十六.不争就是指逃避现实吗? 道教的不争,是反对不讲道义、不讲策略的争斗,是要人舍弃一些多余的欲望,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正当的工作、生活和追求上。不争的真意,是要人们淡化像浮云一样的功名利禄、人我是非,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,转向正当的物质、精神上的追求,是一种“不争之争”。不争这些无益于身心的事情,自然能够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,常清常静,怡然自乐。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不争,要像水一样,流到那里,随方就圆,谦和卑下,利益万物。一个为善的道教弟子,即使不争,也不会失败;即使不言,也不会没有响应。这是因为,不争的高尚行为,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。不争是不言之教,标志着一个修道者的修为境界。
十七.无欲就是要灭绝性欲吗? 《周礼》云: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”道教是贵生贵己、顺应自然天性的宗教。欲望作为人的天性,不可灭绝,也无法灭绝。试想,没有欲望的人,他将如何生存?如何适应环境?欲望不能压制,也无法断除,如同杂草,纵然拿大石压住,日久它仍然会钻出来。《道德经》云: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”所以,道教从来不主张绝欲,而是要人清心寡欲。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云:“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,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”欲望并不是克制,而是引导,将一些过多的、非良性的欲望,用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使之减少,甚至不再萌发,从而达到“澄其心,遣其欲”,身心清静的安详状态。
十八.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? 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”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,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。柔弱并不是懦夫的表现,而是躲避各种敌害的锋芒,转而抓住敌方的弱点,一举制服。这种“四两拨千斤”的理论在道教拳术—太极拳中展现无遗,外表看似柔弱,而势能敌千斤之攻击。
在为人处世中,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,老子曾经给他的弟子们举了个例子,他张开嘴,让弟子看他的牙齿和舌头,牙齿坚硬,却都已经掉光了;而舌头柔软却还存在。深刻地表现了“柔弱胜刚强“的道理。人的一生中,能够做到处事圆融,做事游刃有余,那么就能躲避各种与自身不利的敌害,从而达到全身保命的境界。
十九.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? 道教认为天道与人道、自然与人能够相通,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。天有什么,人也有什么。天中有日月,人身有阴阳。天中有五行。人中有五脏。简单说,人是天的副本。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。
有关“天人感应”的理论,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:第一,天地与人体相类。《云笈七签》引《真文经》之说:“人之生也,头圆像天,足方法地,发为星辰,目为日月,眉为北斗,耳为社稷,口为江河,齿为玉石,四肢为四时,五脏法五行。
与天地合其体,与道德齐其生”。人体所有的部位,不仅与天地相对应,还和“四时”、“五行”相联系。所以,治国就好像治身,都应当贯穿于“天道”。第二,神仙与世人相通。《神仙可学论》云:“五脏六腑,百关四肢,皆神明所属,各有主守”。人身中三部八景各有神明所主,所以,修持道教内炼可以与自然相通,从而与道合真。第三,人的言行受到天界神明的监察。《太上感应篇》云:“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,依人所犯轻重,以夺人算……又有三台北斗神君,在人头上,录人罪恶。又有三尸神,每到庚申日,辄上诣天曹,言人罪过。月晦之日,灶神亦然。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应当谨身慎行,堤防过失,勤修众善,自然福报来臻。
二十、长生不死是真的吗? 许多人对道教的长生不死产生质疑,但实际上“长生不死”一词是分开来讲的。长生,是指我们的身体;不死,是指我们的灵性。俗话说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修行学道,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用,身体如果疾病不断,灾厄频临,不用说修道,就连生活也是痛苦的。没有身体,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是空谈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”一切有形的物质,都会死亡,消灭,大道虚无,所以能够永恒不坏,历劫长存。步虚词有云:“炼质入仙真,遂成金刚体。”修道就是将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释放和延长,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。不然纵使活到几千岁几万岁,在世间没有什么善行以利益众生,这样的长寿和千年的古树、顽石有什么区别?享受生命,化度群生,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,炼化自身阴质,就能够与道合真,长存不灭。
二十一、道教是迷信吗? 爱因斯坦曾说过:“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。”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可谓博大精深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《中国古代科技史》一书中就收录了道教许多的科技成就。我国古代科学的各个领域,天文、地理、术数、医学、艺术等等都由道教引领。道教在宇宙演化、天地起源、天地结构,乃至人体科学等方面有其独到的认识和理论,在星象的观测、历法的修订、计时仪器的研制上也有过卓越的成就。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中也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影响的人物,如唐代的李淳风、袁天罡等。
元代全真七子之一、华山派创始人郝大通精通天文历算。宋末元初时期的道士赵友钦则对天文学、数学和光学都进行过深入研究。他在《革象新书》中记载的某些实验和发现,曾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。又如道教流传的《五岳真形图》,自古被视为“无字天书”。据近代学者们的实地勘测,证实了古道教对山岳地形描绘的准确性;道教历代也有不少名医,如华佗、葛洪、董奉、孙思邈,道教祖师们在对自身的修炼和内证观察上,推动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,如道教的五运六气、奇经八脉等学说,直到现在还运用在中医诊疗上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先生曾说过,道教向来重视实修实证,一切理论必须付诸实践,一步有一步的效验,没有实践效验的理论,都是空谈。道教自古重视内炼修持,而内炼的理论则来源于古代天文、地理、中医内科学、养生学等等诸多领域。所以,道教非但不是迷信,恰恰是符合任何时代需求的“科学的宗教”。
二十二、道教是只重视现世今生吗?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。道教贵生恶死,但是对于死后的世界,道教一样很重视。道教一方面努力教人种种对抗死亡的方法,让人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延长,一方面又积极救助死后的亡灵们。因为死去的亡灵不是在各处游荡,就是沉沦地狱,受极大苦,仙真怜悯它们,故传授世间许多施食、炼度之法,让这些亡灵不至于整日挨饿、受苦,授予天医符牒,将它们生前所有的疾病、伤害治疗痊愈,并以水火二气交炼亡灵,洗除它们身中的罪垢,送它们托化人天,超生净土。在道教斋醮当中,尤属超度亡灵的法事最为难做,因为完全是靠高功法师一人的修持法力去炼度亡灵。在各种阴事道场中,处处体现出道教对死去的亡灵们的垂怜和关爱。所以,道教是生死并重的宗教。
是故《关令尹》云:“道终不可得,彼可得者,名德不名道,道终不可行,彼可行者,名行不名道。圣人以可得可行者,所以善吾生,以不可得不可行者,所以善吾死。”
并且修道之人,有些并不能今生成就,需要累劫修行。《玉皇本行集经》说:“初乃证于金仙,后方成于玉帝。”玉皇大帝也是累世修行,方证玉皇果位。《金光神咒》云:“广修亿劫,证吾神通。”修道最上乘者,肉体飞升;其次,可以尸解成道。也有神魂飞升北斗的,也有飞升三十二天的。三十二天,其中二十八天为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三界之内,仍有生死。是天人福报,还需修行,以求达到更高的层次。另外还有四天,为种民天,劫难不侵犯,永劫常存。故知修道是需要长期,甚至生生世世的事情。道教并非是只重视今生的宗教。
邱祖说:“既入玄门之正教,必通宿世之因缘。”《北斗经》说:“世世生生,不生无道之乡,不断人之根本。”又说:“常生人道,种子不绝。”《五斗受生经》说:“受持之者,世世生生,不失人身。富贵聪明,人中殊胜。”我们学道修行之人,一修来生之不堕,二修今世之福果。
《三生解冤妙经》中的於内国王后,前世布施三宝,故能为小国之王后。然又因为前世曾堕胎,故被冤魂纠缠,不能生育王子。足见前世今生,因缘辗转。经文所谓“漂浪爱河,流吹欲海。轮回辗转,无有出期。”学道之人,一个是要广修功德,消除魔障,积累福德资粮。一方面也要勤奉三宝,精进修行,争取早日得证道果。
今生和来世,都是一样重要的。今生过不好,遑论来世。修行之人,功德具足,也能化解命中灾厄,今生福寿绵延。更能道根深种,来生继续修行。有的甚至能成为地界仙官,比如很多善人死后就能成为一方土地公公。
二十三、只要心地善良就不需要修行了吗? 《太上老君内观经》云:“教人修道,即是修心。”是的,修道就是修心。祖师所说的修心,实际上就是要人扫除内心的妄念、杂念,扫除妄念杂念,则内心自然清静,修道有成。但是说“心地善良”,到底善良到什么程度呢?什么是善,什么是不善。这两种定义其实很模糊。比如抢劫的比杀人的要善良,至少没出人命。偷盗的比抢劫的要善良,至少情节不那么恶劣。骑马看骑驴,后边还有推车的。将心比心,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心地善良。
祖师有言:“单修性,不修命,此是修行第一病。”心地善良,若不勤奋修炼,则将来寿命终结,一样继续沉沦苦海,不能解决生死上的根本问题。所以心地善良,还要悟道修行,将来才能了生脱死,与道合真。
二十四、为什么要皈依三宝? 道教三宝,分别为“道、经、师”三宝。据《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》说,三清胜境,化生三宝君,一为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(道宝);二为灵宝君灵宝天尊(经宝);三为神宝君道德天尊(师宝),三宝天尊分别为三境主宰、三洞教主。全真龙门派王常月祖师《龙门心法皈依三宝第二》中说:“三宝者,道经师也。道本虚空,无形无名,非经不可以明道。道在经中,幽深微妙,非师不能得其理。若不皈依三宝,必致沈沦邪道,颠倒昏迷。凡修真学道之士,志心皈命者,须作难得遭逢之想。第一皈依无上道宝,当愿众生,常侍天尊,永脱轮回。第二皈依无上经宝,当愿众生,生生世世,得闻正法。第三皈依无上师宝,当愿众生,学最上乘,不落邪见。”三皈又称三皈依戒,第一皈依太上无极大道,永不皈依邪魔外道。第二皈依三十六部尊经,永不皈依邪道典籍。第三皈依玄中大法真师,永不皈依外道邪师。 皈依道经师三宝之后,则有三十六部护教神王随身保护,妖邪不敢侵,鬼魅不敢动。常人名籍,录于阴曹地府,随自身功过沦于六道。皈依三宝,为学道者入道之初,首要遵守之规戒。欲脱轮回之苦,必须皈依大道,凭借道经师三宝之力而摆脱轮回,因此,必须遵守皈戒。皈依之后,名籍将从阴曹地府消除,记名于三官大帝青编之籍。从此之后,三宝弟子的一切功过皆归三官大帝考校,阴曹地府无权干涉。
二十五、道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如何? 凡是流传万世的宗教,其教主也必定是一位伟大的圣贤。虽然各教教义上有所差异,但其宗旨都是引人改恶向善的,只因众生的根性、喜好,乃至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,大道圣贤化现种种应身去度化群生。所以,道教对待一切宗教都是和平友好的态度。道教认为,先天之道为一,后天之教有别,一切有形都是大道所化,一切宗教也都是大道的示现。如太上老君随方设教,历朝历代皆有应化之身,假名易号,普度众生;又如太一救苦天尊,十方化号,不论是天宫、地狱、人间、水府,天尊处处都在循声赴感,救拔忧苦,只不过化现的名号和形象不同而已。所以,道教弟子皈依太上三宝之后,理应慎终如始、奉道专一、唯道是从。但对待其他宗教的教主、贤圣,也宜恭敬对待,不能亵渎、毁谤。
二十六、道教的戒律有哪些? 道教的戒律很多,如全真初真十戒、中极三百大戒、圆满天仙大戒(以上统称三坛大戒)、太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,不同的经法也有不同的戒律,如妙林经二十七戒、度人经十二戒、道德经二十七戒等。现今道教全真派主要戒律为《老君归根五戒》,正一派主要戒律为《九真妙戒》。 据《太上老君戒经》记载之五戒为:一不得杀生,二不得嗜酒,三不得口是心非,四不得偷盗,五不得淫色。五戒乃是“积功归根”之戒,是道教根本戒律,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,益算延龄,天神护佑,永脱五刑之苦,世世不失人身。
据《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》卷六记载之《九真妙戒》为:一者敬让,孝养父母;二者克勤,忠于君王;三者不杀,慈救众生;四者不淫,正身处物;五者不盗,推义损己;六者不嗔,凶怒凌人;七者不诈,谄贼害善;八者不骄,傲忽至真;九者不二,奉戒专一。据《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》称: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,佩受救苦长生宝籙,生在之日,受之福报,寿龄绵远,运尽数终,不入轮回,直上丹天。
另外,道教还有专为坤道女众弟子制定的《女真九戒》:一曰孝敬柔和,慎言不妒;二曰贞洁持身,离诸秽行;三曰惜诸物命,慈愍不杀;四曰礼诵勤慎,断绝荤酒;五曰衣具质素,不事华饰;六曰调适性情,不生烦恼;七曰不得数赴斋会;八曰不得虐使奴仆;九曰不得窃取人物。以上九戒,不论出家在家的女众弟子,只要行持不退,便可免地狱之苦,长生善处,精进修奉,必能升天得道,名书紫府。
如果你或家人最近感觉到不顺利,如生意不好、心情压抑、财运低迷、经常破财、投资不利、身体不好、升迁很难,都可以考虑用道教法事、风水布局、道教符咒的方法进行有效化解和提升运气。求官的朋友做催官法事,求财的朋友做开财库法事,生意不顺的朋友做还阴债法事,身体不好收入不行的朋友供奉长生禄位,开店的朋友做风水布局,做大买卖的朋友供奉道观财神爷等。不同需求对应不同法事,正规的道教法事威力较大,善信心怀虔诚,三阳万寿宫道观可助力善信早日达成心愿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