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道教祭灶王,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王
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王日子,南昌三阳万寿宫举行祭灶王法会活动,诸位福主善信可以联系鹿豹座报名参加观礼。
祭灶王是干什么?
小年,又称祭灶节、灶王节、灶神节。小年里,最重要的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祭灶。先来看看“灶神”到底是何方神圣?
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,在历史上有多种名号,除一般通称灶神外,民间还习惯叫灶王、灶王爷、东厨司命、司命主等。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“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”,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,是一家之主。他一年四季、日日夜夜厮守在百姓家里,可谓无事不晓,无人不知。每当腊月二十三,他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事端。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,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。因此,对一家人来说,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。人们就希望灶君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,以保全家四季平安。从古代文献记录看,灶神形象有男有女,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。
有的则有男女两人,女神被称为“灶王奶奶”。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。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,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。没有灶王龛的人家,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。灶王爷像上大都上书“东厨司命主”“人间监察神”“一家之主”等文字,以表明灶神的地位。两旁贴上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对联。
所谓祭灶,通俗点说,就是给灶王爷上天辞行,举行告别宴会,所以也叫送灶或辞灶。送灶君上天的习俗在南北各地都极为普遍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《祭灶词》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: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:猪头烂熟双鱼鲜,豆沙甘松粉饵团。男儿酌献女儿避,酹酒烧钱灶君喜。“婢子斗争君莫闻,猫犬触秽君莫嗔;送君醉饱登天门,杓长杓短勿复云,乞取利市归来分!”
宋人以这种请吃请喝、“送红包”的形式贿赂灶神,让他醉饱上天,不要议论人间长短,最好还带些年礼回来。这表明,对于灶王爷,人们祭祀他,又调侃他。一般来讲,送灶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。一家人先到厨房摆好桌子,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,并供上用饴糖和面粉制做的各种贡品,如糖瓜、粘糕等。然后把用纸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堆放在灶前,意味着灶王爷上天坐骑的马和马的草料等都准备好了。有的地方,用酒糟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,边涂边说:“好话多说,别讲坏话。”有的地方用酒糟抹在灶门上使之醉酣,灶王爷如果到玉帝面前还是醉汉,自然也说不出话来。《北京指南》记载:二十三祭灶供糖饼、糖瓜、黍糕、胡桃等品……相传,灶君朝天,曰人家善恶于玉帝,以行赏罚,置糖炉口,则粘不复能语,故焚神纸时必曰:“好话多说,不好话少说。”当人们用糖涂了灶王爷嘴和用酒糟涂抹了灶门之后,便将灶王爷神像揭下,和纸马与草料一起放入灶中燃烧,据说灶王爷就从烟囱里爬出来,与烟一起升天了。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里堆上秸秆和松柏枝,再将供奉了一年的灶君从神龛请出,连同纸和草料点火焚烧,院子里被照得很亮,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堆叩头,边烧边说:“今年又到二十三,敬送老君上西天。有壮马,有草料,一路顺风平安到。供的糖瓜甜又甜,请对玉帝进好言。”
山东人祭灶,供品除糖瓜一类外,还有供水饺的,民间说法“起身饺子落身面”,送行时,一般吃饺子。在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上,全家跪叩,一边烧掉灶王爷的旧像和一匹纸马,一边由老年人念念有词:“灶王灶王,你上天堂,多说好,少说歹,五谷杂粮全带来。”那些想添子嗣的,则念:“腊月二十三,灶王上西天,多说好来少说歹,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。”(山曼等著《山东民俗》)
有“送灶”,自然就得有“接灶”。因为,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,灶王爷要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,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。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。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,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。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“接神”,对灶王爷来说叫做“接灶”。接灶一般在除夕,仪式就简单得多了:把新的灶神像安置于灶的神龛上,供上酒果点心,点燃香枝和蜡烛就可以了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